4月11日,在安徽省立医院,经过4个多小时采集,我校化工与爆破学院制药工程专业2020届校友王彦策成功捐献285毫升造血干细胞,这些“生命种子”被飞速送往上海,为患者带去生的希望。他是淮南市第81例、我校第3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他的捐献历程堪称传奇。6年里,他罕见地4次与患者配型成功,在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道路上他既是有幸者,又是“不幸”者,屡“种”、屡“败”、屡“战”,从未放弃,终成夙愿。

王彦策捐献造血干细胞
爱心启航:从成人献血到大学“留样”
在安徽理工大学,大学生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留样和捐献都不是什么新闻,因为这是学校坚持20多年的一贯爱心行动,每年、每一届都不乏热心学子。学校也一直保持着全省高校造血干细胞捐献最多、全国高校名列前茅的纪录。
王彦策正是这些热心学子之一。2019年3月10日,周末,校红十字志愿者在校园里响应校团委和市红十字会的号召,开展“学雷锋爱在春天志愿服务季”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采样活动。化学工程学院(现更名为化工与爆破学院)制药专业读大三的王彦策正好路过,看到献血车,每年都坚持献血的他自热而然地登车献血,并留下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血样。
王彦策从高中毕业年满18周岁就开始献血了,他把献血当成了自己的成人礼。进了大学,每年他都会主动去参加校园献血。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他也早有耳闻,这一次终于留取了捐献血样。大一时的辅导员方敏回忆说:他希望或许有一天自己也能像其他校友一样能挽救一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他认为这是十分有幸、有意义的事。
波折征程:在希望与失望间坚守爱的初心
在安徽理工大学,捐献造血干细胞确实不算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但发生在王彦策身上的故事可谓是奇谈,不仅在全校、在淮南,乃至在全省、全国也是先例。
一年后的2020年3月,新冠疫情的阴霾笼罩着这个春天,被封闭在河北家中的王彦策,接到了来自淮南市红十字会一通令他欣喜的电话,告知他一年前留取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血样,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询问他是否愿意继续捐献。一向做事沉稳果敢的他没有丝毫的迟疑,坚定地答应捐献。然而,疫情的肆虐、交通的管制,使得高分辨率配型采血成了棘手难题。在与工作人员反复沟通后,王彦策想方设法在规定的时间内毅然独自就近在当地医院完成了血样采集,并自己将血样寄往中华骨髓库指定的配型检测实验室。此后的日子里,他满心期待着捐献的消息。但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个玩笑,这次配型最终没能迎来捐献的机会,希望的火苗就此熄灭。大四时的辅导员钱元鼓励他,只要怀揣着一颗炽热的爱心,我们就是温暖的人,就能给他人带去光和热。
2021年11月,已经在徐州工作的王彦策,再次接到淮南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自己的血样又与另一名患者配型成功,王彦策不免又惊喜起来,一年前未能完成捐献的遗憾,终于有了弥补的机会。可命运再次捉弄了他,这次捐献后来又因患者的原因,没了结果,希望再次落空。
2022年6月,王彦策第三次接到再次配型成功的通知。这一次,他觉得,再一再二不会再三,这次总该成功了吧。他不敢再激动兴奋,只有“愿意捐献”这一如既往坚定不变的回复。然而,现实再次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最终捐献计划再度夭折。工作人员反复给他解释,患者可能是病情变化或暂时不适合捐献等等各种原因。而王彦策并没有埋怨或情绪,而是表示非常理解患者的难处,理解这项工作的不易,好事多磨,自己不会放弃,坚持或许就有希望。
此后的两年暑期,淮南市红十字会的志愿者都会按时打来回访电话。每次接起电话,王彦策都满心期待是配型成功的后续通知,可等来的总是对其捐献决心的例行征询。尽管非血缘之间造血干细胞捐献配型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连续三次配型成功更是极小的概率,王彦策心中难免有些失落,但他坚持捐献的意愿,始终坚定不移。
终成夙愿:为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转眼到了2025年的春天,2月底,王彦策又一次接到淮南市红十字的电话。起初,他以为又是询问捐献意愿的例行回访电话,也不会再有激动和惊喜,而这次竟然是告诉他又第四次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的消息,并告知他需尽快安排再次高分辨率配型检测采血和体检。王彦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再三确定是真的后,才放下电话。
王彦策没有提任何要求,立马向单位请假,从徐州赶到淮南进行高分辨率配型检测采血和体检。此后,平日沉稳淡定的他也按捺不住期待和焦虑,不停地催促工作人员,生怕再节外生枝,再次错过这次宝贵的机会。
3月下旬,捐献通知终于下达了。这时别人考虑的大都是捐献的种种顾虑,而王彦策却没有为自己考虑一点,他赶紧给单位请了假,也没有告诉家里任何人,很快买好了来淮南的高铁票,一切安排好,那颗悬了许久的心才终于落了地。这一次他要全力以赴,再不会失去这三番五次才确定的难得机会。

成为淮南市第81例、我校第3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图片及部分文字来源:淮南市红十字会)
他也成为目前淮南市捐献者中配型次数最多的一位,全省目前也仅有2人。捐献结束,他露出疲惫的笑容,淡定地说:我完成了使命,得赶紧回去给孩子们上课。我也把这种爱传递给我的学生,让他们也成为有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