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以立法形式确定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后的第一个纪念日。从12月12日起,全校师生迅速行动起来,创新形式载体,探索方法手段,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开展首个国家公祭日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校青年纷纷表达了“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励志复兴,圆梦中华”的决心。

各级团学组织利用微博开展“国家公祭日 学子知与行”线上活动
12月12日上午,学校通过校团委新浪、腾讯两个官方微博向全校青年发出了开展“国家公祭日 学子知与行”线上活动的倡议通知,号召广大师生在微博上转发、评论、留言国家公祭日相关活动信息并@日本驻华大使馆,引导更多的青年积极参与公祭日系列活动,在校园里掀起一股爱国热潮。下午,校团委又通过QQ群、飞信、公共微信平台等渠道转发了共青团中央、团省委等官微发布的公祭日活动微博和微信文章,做进一步动员部署。活动得到了全校各级团学组织和大学生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服务团的迅速响应,全校青年师生积极参与、共同发声,截至12月14日上午10时,全校共有12000余人次进行了微博转发、评论、留言和微信文章分享、朋友圈点赞。

能源与安全学院学生在宿舍收看国家公祭日活动网络直播,寄托哀思(摄影:曹宣明)

地球与环境学院学子赴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侵华日军罪证遗址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摄影:邵飞)

化学工程学院举办国家公祭日宣传与签名承诺活动(摄影:张士春)
12月13日当天,全校青年师生在校园内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家公祭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能源与安全学院的青年学生上午10点在宿舍准时收看国家公祭的网络视频直播,并在国家公祭网上开展“网络祭英烈”活动,为死难同胞在网上点烛、植树、献花、写祭文,表达哀思。校学生会、校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地球与环境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300余名2014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的学生骨干不约而同地前往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通区万人坑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缅怀死难同胞。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能源与安全学院团委在校园里设立宣传站点,宣传国家设立公祭日的目的和意义,开展“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签名活动,吸引了2000余名青年学生参与。外国语学院、理学院团委为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举办了“勿忘国耻,圆梦中国”主题讲座,通过PPT、视频等生动的教育方式,激励他们勇于担当、成才报国。机械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班级团支部相继召开了“勿忘历史,珍爱和平”的主题班会,集体默哀缅怀,共谈理想信念。机械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团委还举办了爱国主义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用文字和语言铭记历史,悼念逝者。机械工程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组织学生骨干集中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观看了《1937南京》、《南京!南京!》等影片,进一步增强当代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国家荣辱感和民族使命感。

校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学生干部在淮南市大通万人坑参观,集体默哀(摄影:郑江)
不懂历史的人没有根,淡忘历史的民族没有魂。全校青年师生通过认真收看国家公祭仪式直播、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公祭日仪式上的重要讲话、深入开展“国家公祭日”系列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弘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励了更多有志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供稿:团委 郑江 编辑:夏雅凤 审稿:吴照明)